佛教和宋朝

网络 豆枕百科 2024-11-26 11:20:30 -
佛教和宋朝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佛教和宋朝和宋朝之后是什么年代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佛教和宋朝以及宋朝之后是什么年代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宋朝之后是什么年代
  2. 宋代怎么管理藏区
  3. 两宋理学的本质

[One]、宋朝之后是什么年代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统治者为蒙古孛儿只斤氏。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始为162年,从忽必烈定国号元开始历时98年。元朝退出中原后的北元政权一直持续到1402年。元朝的前身为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元年(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诸部,建立大蒙古国。蒙古先后攻打西夏与金朝,并于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8月攻灭西夏,元太宗六年(1234年)3月攻灭金朝,完全领有华北。

[Two]、宋代怎么管理藏区

宋代对藏区的管理可以分为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

1.政治:宋代设立了西川安抚使司,负责对藏区进行政治管理。安抚使司的使臣就任后,要负责处理政务、文书等事务,并与藏区的贵族和宗教领袖进行交流和协商。同时,宋朝还设立了监察机构,对安抚使司进行监督,以确保政权的稳定和安全。

2.军事:宋朝在边境地区设立了军事防线,并派遣大批士兵驻守。在藏区,宋朝设立了军事重镇,派遣军队巡视和防守边境。此外,宋朝还通过与当地首领建立婚姻联姻关系和赠送礼物等方式,维护与藏区部族的关系,确保边境的安定。

3.经济:宋代通过贸易和税收等手段,对藏区进行经济管理。宋朝与藏区的贵族和商人进行贸易,交换物品如茶叶、马匹、盐和皮毛等。此外,宋朝还实行苛捐杂税政策,对藏区进行重税征收,以获取财政收入。

4.文化:宋代对藏区的文化进行积极传播和宣传。宋朝资助佛教活动,并兴建寺庙,在藏区修建道教塔、寺庙和学校,培养和宣传佛教和道教的信仰。同时,宋代还积极引进汉族文化,加强对藏族文化的影响和融合。

总体来说,宋代对藏区的管理主要通过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手段进行,以维护边境的稳定和统治秩序。

[Three]、两宋理学的本质

〖One〗、公正的说,理学作为一个时代的哲学思潮,应该是萌芽于唐中叶以后,韩愈是个重要的人物。但是马上柳宗元和刘禹锡就对韩愈的天命思想做出了批判。所以韩愈的理论在唐代从来没有产生过太大的影响,倒是宋代时,韩愈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Two〗、说起理学,就得提他的两个学派了,其中,经过北宋周敦颐、程颐再到南宋的朱熹是一派;而另一派应该是经过北宋的邵雍、程颢、到南宋时出现的陆九渊心学。

〖Three〗、理学确实是思孟学派以至于董仲舒学说、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和佛学的大融会。但是维护“三纲五常”却是理学的核心精神。

〖Four〗、周敦颐提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太极图说》)而“主静”按照周敦颐的解释:“无欲故静”,故主静就是“无欲”,即不要有自己的物质欲望。只要“无欲”饿死也不反抗,才是“立人极”。此外,他还宣扬“小大有定”的观点(《通书.理性命》),认为“小”和“大”都是命定的,进一步要人听天由命,抹杀人的进取心和创造力。

〖Five〗、邵雍虽然在宇宙的生成方面和周敦颐有所不同,但是他进一步宣扬了听天由命的观点,他提出:“事无巨细,皆有天人之理”、“强取必得,是逆天理也;逆天理者,祸患必至”(《观物外篇》)。既然人不能逆天,所以邵雍提出要“安分”。他说:“事无大小,皆有道在其间,能安分则谓之道,不能安分则谓之非道。”(《观物外篇》)人只有听从已经安排好的命运,不要做抗争。同样和周敦颐一样,他的学说也抹杀了人的进取心,让人服从上天的安排。

〖Six〗、程颢认为“富贵由来自有天”(《明道文集》),也是教人听天由命的。他也认为:“人心莫有不知,惟蔽于人欲,则亡天德也”,又是让人“灭人欲”的。而他的这句话更能体现他的学说精神:“夫天之生物也,有长有短,有大有小,君子得其大矣,安可使小者亦大乎?”又是叫人听天由命的。

〖Seven〗、程颐提出:“灭私欲,则天理明矣”。那么什么是“私欲”呢?他说:“天讨有罪”,“天命有德”,即“天”惩罚有罪过的人,而给一些有德行的人奖赏,都是“天理自然”,人对此不可提出异议,否则“便是私意”。这就让人人服从“天命”。又是他首先提出寡妇“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论点。方苞曾经说过,他曾考察过历史和各地的文献记录,妇人所谓“守节死义”的,“周秦以前,可指计”,“自汉及唐亦寥寥”,“北宋以后,则悉数之不可更仆矣。”(《望溪集》),可见北宋理学的流毒。

〖Eight〗、朱熹是一个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天道流行,发育万物,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人得之以有生。”(《语类》),又说:“帝是理是主”,这就很清楚了。他进一步说:“禀得清高者便贵,禀得丰厚者便富,禀得衰颓薄浊者便为不肖、为贫、为贱、为夭”(《语类》)。至于为什么个人禀受不同,他说:“都是天所命”。

〖Nine〗、陆九渊虽然反对朱熹,但是并不是反对朱熹学说的本质,就如黄宗羲所说:“二先生同植纲常,同扶名教”。他说:“皇极之建,彝伦之叙”是“终古不易”的,又说:“虽在贫贱患难中,心自享通,正人达者观之,即是福德。”教导人要安于现状的。

〖Ten〗、可见,不论是周敦颐、邵雍的近于道家,还是二程和朱熹派的理学,或是陆九渊的心学,在本质上都是教导人要听天由命,要安分守己的,都抹杀了人的创造力和进取心。所以我说:自宋代开始,却是用压迫人性的手段求得社会的稳定。在朱程理学的教义中,人世间的一切都已经安排好了,个人的义务只是尊崇先贤,忠诚于君王和国家,消除自我的欲望,便完成了一生。于是人渐渐变得萎靡不振,变得虚伪,失去了真实的自我,更看不到一点飞扬跋扈的豪气。

OK,关于佛教和宋朝和宋朝之后是什么年代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