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唐朝有天主的一些知识点,和蜡烛是哪个朝代发明的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滕州自古便是三国五邑之地,素有善国之美誉,悠久的历史也为我们保留了大量的古迹。滕州市境内近来拥有众多古遗址、古墓葬,还有很多现存的古遗迹,让一起开启古庙觅踪之旅吧……
大康留天齐庙,后称“奚公祠”。大殿三间,东西廊房各三间,庙地15亩。建于唐初,明、清均重修,庙碑六块,今存一块,字迹不辨。1934年建学堂时将东西屋拆除,今大殿尚存。庙门前有唐槐一棵,虽树干已空,仍长势旺盛。
观音庙位于大韩村中间,大殿三间,供观音像。东西屋草房各三间,大门三间,庙地15亩。建于村西。庙碑六块,现存一块。每年正月初一有香火会一天。1950年活动终止。东西屋1960年拆掉,正殿尚存,1968年像毁。
北辛村关帝庙建于明初,前后大殿各三间,供关公、观音像。东西廊房12间,庙地12亩。庙碑6块,今存一块,为清乾隆年间重修。旧时每年正月初一有香火会一天,1951年庙址建学校。
三圣阁位于前官庄东头,建于清康熙年间,咸丰、光绪间均重修。大殿三间,东西屋各三间,大门一间,有庙地25亩。1966年毁像,改做生产队仓库。庙碑4块,现存一块为清咸丰间立石,其余三块被生产队打成牛槽石。
观音庙在善庄村内,建于明成化间,清咸丰间重修。大殿琉璃瓦建成,绚丽壮观。东西屋各三间,庙地18亩。原有庙碑7块。1952年建学校用房毁像。此庙1996年经村民重修,古碑六通复立。
始祖庙座落在北官庄村东二龙山山脉(后称“罗汉山”)中间的向阳坡上,庙前有一条横穿东西的道路,当地民众呼其为“大山口”。据记载,该庙为元代所建,经历次重修,小有规模,有前殿后阁,东西廊房,原称始祖庙,阁楼上主奉伏羲女娲,因清代帝王倡导佛道合一,前殿供奉观音菩萨,东厢房为地母宫,西厢房为圣玄观,庙前排列有二〖Fourteen〗、孝图石刻碑。昔日,大山口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茂密,溪流淙淙,桃树、杏树、梨树满山遍野,像一座花果山,行人往还,莫不流连。此处堪称道教胜地,方圆几十里,朝山进香者络绎不绝,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日庙会更是盛况空前。
解放后一度破除迷信,清除了庙堂神像,将这里设为善庄小学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善庄、官庄两村又在这里办起集体副业。庙宇由于年久失修,渐至颓废。但一年一度的古庙会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2008年,大山口始祖庙被公布为滕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初,经有识之士倡议,发起了“保护名胜古迹,重修山口古庙”活动,通过民众捐资,将前殿后阁修葺一新,成为新的人文景点。
龙泉观位于薛国故城东北1里许,今官桥镇西王庄村南。
龙泉观始建年月无考,元代重修有证。“北有滕州龙泉寺,南有薛之龙泉观”,当时是一处比较驰名的道教圣地。据明万历十三年《滕县志》载:“龙泉观在薛城东,创始无考。元时道人张志玉修葺复毁。大德间,李道古迁于薛城内东北隅,至元间重修,改名为‘天庆宫’”。
龙泉观旧址原有碑碣一通,碑文曰:“天庆宫记”,系元代翰林院进士任择善(大康留人,礼部尚书任居敬之子)撰并书,“文革”期间此碑被毁,但碑额尚存,雕刻二龙盘头十分精湛,中间“重修龙泉观碑记”为任择善篆书。该碑额1993年被滕州市文化局调至滕国故城文公台碑林。
天主堂坐落在官桥村中北首路东。1928年始建,1935年落成。礼拜堂15间,与后院西楼两间全系西式建筑。其余堂屋八间,南屋四间,西屋三间。大门向西冲大街,今尚存。官桥天主堂属兖州总教区领导下辖十余处小堂口。坐堂神父(主持人)德国人满恩礼,1928年冬因病去北京西山普照寺修养,卒后葬于普照寺,终年83岁。满卒后,由外国人侯神父主持,次后由官桥人渠志廉主持。1967年活动中断。
一棵古树就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与一种文化的记录;一棵古树就是一部自然环境发展史。古树作为历史的见证,阅尽了世间风云,经历了沧桑巨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传说和典故。
1.滕州最古老的树木:2800年树龄的国槐
位于滕州市西岗镇清泉寺内一颗古槐,树龄2800年,树高15.5米,胸围6米,平均冠幅13米。据明万历版、清道光版《滕县志》记载:东汉光武帝刘秀曾“幸蕃,驻跸清凉台”(滕州在汉代称“蕃县”)。五代十国时后唐明宗年间,四方村民在清凉台上兴建佛寺,清凉台遂更名为清凉寺。直到晚清民国时,清凉寺仍屡有修缮,现如今也已经不复存在了。清凉寺遗址上残存着的那棵古槐树心已空。据了解,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有小孩子放鞭炮时引燃老槐树树心,火烧了一夜才被村民扑灭,从此树成空心。然而令人称奇的是这棵古槐却还依然生长旺盛。
官桥镇大康留村的唐槐位于官桥镇驻地东约1.5公里大康留村东北角,原有古庙称天齐庙,庙前有一株古槐,传为唐代所植,世称“唐槐”。树中空“虚怀若谷”,可容两**站立,五人对抱。树冠部分有枯死的枝条,现存南北两枝,犹如雄鹰展翅,气势壮观。遭三次火灾,劫后余生,老百姓当作神树顶礼膜拜,为槐树披红,树下烧香磕头,祈求平安。1992年,村人集资立碑作记,在古槐北面又重立了南宋礼部尚书任居敬、任择善祖茔碑二通,将古树落、古姓氏、古庙、古树合为一体,成为一景。
在柴胡店镇官路口村原关公庙门有两株古槐,树龄皆在1000年以上,一株树高9.7m,胸围292cm,平均冠幅10.9m,此树树干已中空。一株树高7m,胸围295cm,平均冠幅6.2m,树干向南倾斜。历史上滕州境内有一条南北大道贯通,秦始皇东巡、汉司马迁游历、康乾南巡都曾路经于此。柴胡店镇官路口村为古驿道路口,整天车马不断,官员来往频繁,两株古槐树立于路旁,备受官路口村人爱护。门两侧对联写到:“春秋阁前观古槐,官口千年今日欣。”足可说明古槐的久远。
柴胡店镇大庙村福胜寺旁有一古槐,据传为唐代所植。树龄1000余年,树高10.2m,胸围270cm,平均冠幅10.4m,长势衰退。树干中空劈裂,树基有树瘤,树盘、护栏。据大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所立庙碑载:唐代已建福胜寺,此地为大宋国徐州滕县如市乡匡王村。又据《姬氏族谱》载:“始祖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仍称王村。因而村东所建寺庙有王村大庙之称,后人俗称大庙至今。当地人对此树非常敬仰,题诗《唐槐献瑞》立于树旁。
滕文公台古国槐位于姜屯镇滕文公台前,树龄1300余年,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古树。
葫芦套村,位于柴胡店镇驻地以东6公里,地处山套,四面环山,因山峦状似葫芦,故取村名为葫芦套。葫芦套老村西北柿树,位于柴胡店葫芦套影视基地,树龄230年,树高9cm,胸围105cm,冠幅10.5m。虽经几百年风浊雨蚀,仍虬枝勃发,果实累累。
树龄达360余年,据碑文记载:“此树植于明崇祯年间,至今300余载,主干丈余,其围合抱,积年风沙藏于地下,支干有五,蟠曲行空,犹如玉龙汇聚斗胜,寿高而愈健,年老而不衰,春华秋实,年果万余,清时,列为贡品”。如今这棵梨树王树冠占地面积300平方米,依然枝叶茂盛,硕果累累,每年产梨达300公斤左右。其树龄之长,形态之美,产量之高,甚为罕见。所结果实个大、肉细,糖分高达17.9%,是刘村酥梨中的精品。“梨树王”年老而不衰,依然枝繁叶茂。
据当地百姓讲,此“梨树王”曾受到朱元璋“御封”。传说,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朱元璋路过梨园,走到一棵高大的梨树下,有个梨子突然从树上落到他的脚前。于是,他命人从树上采摘梨子品尝,顿觉满口生津、唇齿溢香。朱元璋赞道:“此真乃梨之王也!”说也奇怪,那树遂枝摇叶摆,好像在谢主隆恩。因此,这棵树就被称为“御封梨树王”。“梨树王”已成为刘村酥梨的象征,它见证了刘村梨园发展的历程,每年慕名前来观赏的海内外游客数不胜数。
最近疯传的一个“大树理论”认为:一棵树苗要长成大树,需要五个必要条件:时间、不动、根基、向上长、追逐阳光。滕州拥有这么多的古树,说明滕州不但历史文明悠久,而且有大树成长的好气候、好环境,一棵树长到2500年,那得躲过多少的伤害,自然灾害、人为砍伐等等,如果不是代代相传的保护意识,它不可能看到今天的朗朗乾坤。
〖One〗、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出现的蜜蜡可能是今日所见蜡烛的雏形,在西方,有一段时期,寺院中都养蜂,用来自制蜜蜡,这主要是因为天主教认为蜜蜡是处女受胎的象征,所以便把蜜蜡视为纯洁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坛上。
〖Two〗、从现存文献看,蜜蜡在我国产生的时间大致与西方相同,日本是在奈良时代(公元710~784年)从我国传入这种蜡烛的。蜡烛的普及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朝时南越向高帝进贡的贡品当中有蜡烛,有说法认为当时在寒食节禁火的时候君王赏赐给侯爵以上的官员、上品官员以蜡烛,说明当时的蜡烛极为稀少。
〖Three〗、到了南北朝时期蜡烛稍微应用得普遍了一些,但也主要是在上层社会,而不是一般的百姓家照明用的。
关于唐朝有天主和蜡烛是哪个朝代发明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