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唐朝用不用篆书书法的问题,以及和先秦到唐代书法史看法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下面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One〗、铁线篆为小篆书体之一,由秦代《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玉筯书风中脱出。其书写方法与玉篆的书写方法基本相同,因笔画纤细如线刚劲如铁而得名,因此又称“玉箸篆”。此篆书用笔圆活,细硬似铁,划一首尾如线。后世称唐李阳冰书《谦卦碑》为铁线篆的代表作。
〖Two〗、新莽时期,同律度量衡的铭文,笔画纤细,盖即铁线篆之先河。迄今流传的有唐李阳冰的《城隍庙碑》和《谦卦碑》。李氏攻小篆,很有功力,曾自谓:“斯翁而后,直至小生。”《城隍庙碑》全学李斯,虽较细但很圆润。《谦卦碑》笔画纤细刚劲,风格独具,是典型的铁线篆。关于“铁线”的名称,有的说是取像于“铁线草”,这种草叶柄细长且黑,有光泽,像铁制一般,故得是名。
〖Three〗、铁线篆是小篆的一种。由秦代《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玉筯书风中脱出。用笔圆活,细硬似铁,划一首尾如线,故名。后世称唐代李阳冰的篆书为“铁线篆。”铁线篆和玉箸篆是有区别的,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用笔刚劲如铁,笔画都纤细如线,后者笔画均匀圆润,左右对称,犹如两根筷子,故名。书法上前者有李阳冰的《城隍庙碑》,后者有李斯的《泰山刻石》。篆刻配篆则反之,铁线篆以“朱文(阳文)”为主,两面下刀,玉箸篆以“阴文”为主,略粗且略“迟涩”,冲刀为主,一气呵成。篆书是以时期风格划分,有大篆、小篆之分,字体也是逐步形成风格的,没有具体谁首创之分。
〖Four〗、铁线篆的体势是标准篆书的变体,结字是篆书第一法,它以圆熟优美的形体结构,施以毫厘不爽的线条,来成就铁线的定义。前朝人写铁线篆,极尽婉转流动之能事,降至近世,则参以方折劲峭的笔法,故能圆融与刚健相佐,视觉上既流美又端凝,因而,它的书写特征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学习。
〖Five〗、经典篆书与其他书体的书写方法不同,在落笔之前,要对全文篆法有个安排,既要强调单字的结体到位,以至全篇的布局妥当,“精心”安排之外,不能忽略其书写过程中的意趣。前人有一种衬以粉本的写法,绝不可取,这样会湮灭用笔的自然生动,因你的注意力要分散一部分给粉本,这就削弱了书写激情和随机应变的机会,因而显得刻板生硬,虽然结构准确,但少了书法所要求的真趣。
〖Six〗、铁线篆书以小篆为本,清人对篆法的使用比较严谨规范。随着创作的深入,后来者更参以许多其他方面的篆法,以补充小篆的局限,多有创见。汉许叔重有“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之论,是有其局限性的。愚以为,可以尝试着打破陈规,用字技巧若穿凿合度,有道而裁成,也许会另出境界,何乐而不为。研究上要严谨,创作上要变通。故铁线篆书的创作不必拘泥小篆一端,略施以融通之理,可得新趣。
〖Seven〗、铁线篆线条虽然纤细,然既名之曰“铁线”,可见其对用笔的力度是有要求的,若力度不透纸背,怎能合乎刚劲如铁的要求?合理地使用生宣,笔法和墨法的变化才能显而易见,使墨能有机地融入纸中,线条益显凝练,运笔的趣味性也就应运而生。若选熟宣,墨是浮在纸面上的,线条也显得板滞无神,总有“做”的感觉,失去了笔情墨韵。
〖Eight〗、写铁线篆书的笔锋不宜太短,笔锋短了,含墨量也就少了,会增多蘸墨的次数,直接影响通篇的控制。在行笔上,要能清晰看出起笔、行笔、收笔的过程(同玉法),根据字的结构,线条要有微妙的粗细变化,才会流动而婉约,产生一定的节奏感。笔宜用兼毫,固是锋挺而能杀纸,力透纸背。墨的使用则要适度,太稠则滞笔,致线条无生气,太稀则起笔易生墨结,在通篇线条的控制上,尤难停匀,用墨的最佳效果是能表现用笔的起、行、收。视觉上通篇线条粗细一致而不生意外,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Nine〗、书写(创作)一幅铁线篆书作品,对心境状态的要求相对很高,它不同于其他书体的创作。例如,行草书创作情绪外露,一蹴而就;隶书创作线条要在丰富多变的情况下统一;楷书创作中笔法既要协调,又要丰富激越,在通篇稳健的情况下产生肃穆的效果。铁线篆的线条变化较简单,要求视觉上粗细一致,(有微妙的粗细变化),这就给书写过程带来了相对大的阻力,甚至在书写进行时,没有了调整的余地,须全神贯注地使笔笔到位,字字精准,行行贯气,通体寓神,在这种近乎禅定的状态下,产生一种高度精确、雍容富丽的审美情趣。在如此背景之下就需要简淡平和、不激不励的心态,把创作激情委宛地融入这种平和之中,甚至不动生色。这种心态在创作前需要主动调整,关键是心情平稳的持续性,在书写过程中,要主动快速“感受”书写的快感,“创作”的愉悦。如此才会避免斤斤计较于点画而导致无情,这种“随意”是在“理智”的控制下产生,使之达到肃穆、庄重、精美、活泼、古艳、隽秀的艺术效果。
〖One〗、笔者在往期的文章中,一再倡导,初学书法,应首选篆书入手。虽然,“无篆隶不成书法”、“书不通篆,难以高古”等说法难免偏颇,但至少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篆隶在书法中的重要性。
〖Two〗、篆隶的笔法基础、线条质感,是任何书体都绕不过的存在。
〖Three〗、而篆书的线条、结体,显然又比隶书简单的多。所以,遵循“由易到难、自简入繁”的原则,学习篆书,不能不说是学习书法的最佳选取。
〖Four〗、篆书又分为大篆和小篆。狭义上讲,大篆是指以《石鼓文》为代表的籀文;广义上讲,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以及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的其它春秋战国古文字。
〖Five〗、小篆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新政“书同文”,具体措施就是颁行一种区别于既往的新书体,即小篆书体,取代纷乱的六国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云:
〖Six〗、“秦始皇帝初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字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Seven〗、小篆均为刻石,有秦始皇28年的《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29年的《之罘刻石》、《东观刻石》;32年的《碣石刻石》;37年的《会稽刻石》。
〖Eight〗、只是,这些刻石现在存世的只有《琅琊刻石》,且由于年代久远而风化剥蚀,原石三面文字皆已不存。传世仅有秦二世补刻的残文13行拓本,共86字。
〖Nine〗、文字的统一,使书法艺术从战国晚期的纷乱颓丧回到了平正简质的道路,为后世书体规范与法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Ten〗、那么,我们学习篆书,应从哪种碑帖入手,篆书又有哪些碑帖可供学习呢?
1〖One〗、因为,大篆的率性而作,恣肆烂漫、稚拙扑茂的风格,从艺术角度来讲,更具有欣赏性。但是,因其规律性相对较弱,文字“纷乱”,并不适合篆书初学。
1〖Two〗、而小篆的线条单一,中锋用笔,藏头护尾,结体规律,空间均匀,左右对称等特点,规律性很强,符合“由易到难,自简入繁”的学习原则,且能够为以后的书法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适合初学。
1〖Three〗、我们知道,篆书相对于其它书体,其发展相对单一。秦篆是个高峰,其后代表性的也就是东汉的《袁安碑》和唐李阳冰的“玉箸篆”,但均是继承了秦篆的余绪,存世也均为碑刻拓本。其主要风格特点是装饰性强,而书写性弱。
1〖Four〗、直到清代,以邓石如为代表的一大批书家,中兴篆书,以隶书的笔法入篆,更具书写性,使篆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
1〖Five〗、所以,遵循“先墨迹后碑刻”的选帖原则,笔者建议,学习篆书,应从清篆选帖。
1〖Six〗、篆书选帖与其它书体的选帖一样,都应遵循“先墨迹后碑刻”的原则。
1〖Seven〗、邓石如虽为清篆的“开山鼻祖”,但其篆书也更为老辣,绵里藏针。而吴让之篆书在继承邓石如的基础之上,新开一路书风,其篆书更具书写性和观赏性,结体也更具规律性,书写更率性。简言之,更易学。
1〖Eight〗、吴让之篆书,笔者首推《崔子玉座右铭》,同时,也可以通过临习王福庵的《说文部首》,在学习书法的同时,学习篆字识读。
1〖Nine〗、通过对吴让之篆书的学习,先“约取”,有一定基础之后,再“博观”。邓石如、赵之谦、王福庵、吴大徵、杨沂孙等等,都是我们学习篆书的不错选取。
20、喜欢装饰风格更强的篆书的朋友,可以上追秦篆,代表性的碑刻,上面已经讲到。或者可以临习李阳冰《三坟记》,汉篆《袁安碑》等。
2〖One〗、对大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临习《石鼓文》,在此笔者建议临写吴昌硕的《石鼓文》。
2〖Two〗、对金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临习周金文四种,包括《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
2〖Three〗、以上是笔者就学习篆书的一些经验及建议,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2〖Four〗、有任何问题,均可关注或留言。笔者将持续更文,探讨有关书法的方方面面,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篆书到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产生了数量众多的书法家和书法作品,这些书法家和书法作品构成了中国书法的深厚传统。中国书法在古代已经是一门成熟的艺术,有丰富、完整、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很多理论著作是书法家艺术实践的总结,极大地影响了后人的书法学习和创作。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