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陶制灯盏

侠名 豆枕百科 2024-09-15 19:20:23 -
宋朝陶制灯盏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宋朝陶制灯盏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北魏石灯收藏价值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块儿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北魏石灯收藏价值
  2. 土陶制作过程

[One]、北魏石灯收藏价值

中国灯具文化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灯具形制逐渐多样、功能日趋完备。各个时期的灯具反映出不同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多方面的信息,是彼时艺术审美与技艺的体现,这些灯具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凝聚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既是一种物质文化的形态,又是精神文化的彰显。

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大同),至公元494年,共建都于此97年之久,大同成为当时中国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遗存了大量的北魏墓葬。近年来,随着大同考古工作的有序推进,出土了许多北魏平城时代的精美灯具,按材质来看,主要有陶质、铁质、石质。

从出土情况来看,此时陶灯的形制基本延续汉代风格,多出土于北魏中早期的墓葬中,主要有豆形灯及多枝灯,造型简洁实用;大同地区的北魏时期墓葬中铁质灯具出土较少,且时代均集中在北魏中期,从当前业已发表的发掘简报来看,仅有迎宾大道北魏墓M7〖Three〗、大同迎宾大道北魏墓M19:32及大同七里村北魏墓M4,时代均为北魏中期,造型原始古朴,实用性强。需要强调的是大同七里村北魏墓群M4及迎宾大道北魏墓群M73出土的铁灯的形制,在整个北魏时期仅有平城发现,类似造型的灯具还有大同。

汉代就已经出现的石灯,在北魏平城时期兴盛起来,成为当时的主流灯具。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石质灯具在平城地区出土数量比较多,且无论是平民墓还是贵族墓葬中均有发现,这与当时人们普遍将其作为日常照明用具以及明器陪葬有关。此时期石灯的形制也较多,除豆形灯外,还有双孔壁插式灯、人俑座灯等,石灯纹饰上出现大量的佛教及外来文化元素。如大同市博物馆藏覆莲纹石灯,灯盘及灯座上均刻有莲花纹。北朝后期,石质灯具的发展逐渐走向末端,隋唐之际,石灯在墓葬中鲜有出现。

从当前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拓跋鲜卑定都平城以后墓葬中开始大量出土灯具,如七里村北魏墓群、南郊北魏墓群M25〖Three〗、M102及M17〖Five〗、迎宾大道M7〖Three〗、雁北师院北魏墓群、下深井北魏墓等,且多数灯具置于墓室中部或墓角。出土的灯具材质多样,包括陶制、铁质、石质,其中又以石质灯具比较多、最具有时代特色。

[Two]、大同市博物馆藏部分北魏时期灯具赏析

〖One〗、北魏陶连枝灯,2000年大同城东雁北师院北魏墓群M2出土。出土时位于墓室中央。泥质灰陶,通高41厘米,由盘、柱、底座、枝灯配套组成。圆形灯盘口径16.2厘米、深4.8厘米,平底,方唇。灯柱高23.5厘米,呈上细下粗状,上有8个插孔。底座喇叭形状,从上到下逐渐增大,底径20.5厘米。八支灯柄弯曲细长,分上下两排插入柱体,错落安置,颇显气派,圆形灯盘,直径约7厘米,深约2厘米,与此相似的还有大同南郊区田村北魏墓出土的连枝灯。通过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的类比,确定墓葬的时代应为北魏太和年间。

〖Two〗、双孔壁插式彩绘陶灯,1999年大同南郊田村北魏墓出土,口径12厘米、底径6.2厘米、高11厘米。灯盘呈圜底圆钵形,尖圆唇,浅腹,灯盘外壁彩绘两周黑丝弦纹。圆形底座,底座下部内敛,灯座两侧装圆筒形壁插,器身分段施红彩。

〖Three〗、2013年大同市御昌佳园北魏墓出土石雕瑞兽灯。长13厘米,宽12厘米,高27厘米。砂岩石质。半圆形灯盏,圆柱形灯柱,四神兽(缺一)蹲坐于方形石座上。两两相对,四爪紧抱灯柱,口衔灯盏。方底方足,座四面浮雕龙纹及花卉纹,生动传神。

〖Four〗、陶楼灯,2001年大同市七里村北魏墓群出土,通高24.6厘米,灯盘口径11.7厘米,底边长14.3厘米,大同市博物馆藏。泥质灰陶,灯座为方形重檐瓦屋,下层四面开门窗,上层各面各开两个窗洞。屋顶接灯柱,上为圆盘形灯盏。这种造型仿自汉魏建筑,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有重要意义。

〖Five〗、覆莲花卉纹石灯,大同市博物馆藏。通高23.5厘米,灯盘呈圜底圆钵形,口径14.7厘米,覆莲形底座直径12.5厘米。灯盘饰莲花及方格纹一周,下托仰莲莲瓣。圆柱形灯柄,中部有一道凸棱绞丝纹为饰,上半部分刻斜方格纹,下半部刻向上的三角纹,覆莲瓣底座。

〖Six〗、双孔石灯,大同市博物馆藏。口径9.3厘米,底径5.5至5.8厘米,高11.2厘米。灯碗圜底圆钵形,平沿敞口,平面近椭圆形,下承长方形底座,与灯盘相接处斜削为溜肩,中部对称凿两孔,灯碗上有烟炱痕,根据出土墓葬时代分析,时代应为北魏中期。

〖Seven〗、胡人驯狮石灯,大同市博物馆藏。圆形灯碗,方形座,灯擎之处高浮雕胡人驯狮,胡人深目高鼻,着胡服胡帽,右腿呈跪立状,左腿半蹲,左手紧按狮头,呈驯狮状。雄狮大眼圆睁,张嘴作怒吼状,势欲挣脱,技法粗犷,显得生动传神,极有感染力。

〖Eight〗、莲花龙纹石灯,大同市博物馆藏。圆钵形灯盘,直口,平沿,弧腹下收盘口处饰一周绳索纹,绳索纹下浮雕一圈忍冬纹,忍冬纹下托仰莲瓣纹。六棱形灯柱,灯座上部为圆形,刻覆莲花纹及龙纹,下部方形,满饰缠枝忍冬纹,四足,足部均刻有瑞兽。

〖Nine〗、力士顶灯石灯,大同市博物馆藏。浅钵形灯盘,灯盘下高浮雕三个背靠的力士,力士双腿分开呈半蹲状,双手向上托举灯盘,方形底座。

[Two]、土陶制作过程

制陶的工艺流程:采土、晒土、舂土、筛土、和泥晒土、羼料、制胚、镶瓷、阴干、磨光、烧制、焐熏、刷酸奶渣水等十几道工艺流程。

采土:土用尼西本地所特有的一种黏土;晒土:采土回来后晒土3天左右;

舂土:陶土原料混合后用木棍敲击原料,使之更加细碎;

筛土:拿筛子细筛出细泥后装入口袋中;羼料:风化沙石、白色沙土和红色黏土3种原料羼的比例为0.5:0.5:2,混合在一起;

和泥:用手在沙土中央扒开一个圆圈,把水倒入沙土圈中等待搅拌,陶土与水迅速搅拌混合,和泥是制陶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序,以干湿恰当为好;然后把陶土揉和成大小一样的团状后,在一边堆放,盖上塑料布保湿待用;

制胚:首先取适量的陶泥,用陶拍在板子上打成条状,在基座上盘成器型,根据器物形状,用陶拍打成器物大体轮廓。镶瓷:旋转基座,用木刮刀刮匀刮平,接着在器壁外镶嵌瓷片,点饰各种图案;

阴干:成形后置于通风处阴干(一个星期左右)

磨光:用粗麻布将陶器磨光;烧制:然后放置在火塘上烘干(一般2天左右);再将其放在火塘周围烤黑1至两小时;

焐熏:最后将基本成形的陶器放置在平坝上堆摞成2至3层,在陶器的空隙间和周围堆放松柴,再用栎树叶引火,烧一小时左右,待柴燃完后用锯木灰将陶器捂10分钟左右;刷酸奶渣水,陶器即制作完成。在他们制作的黑陶器物上,采用各种形状的碎瓷片(通常将丢弃的瓷碗敲成各种图案的碎片有圆形、长方形、三角形)镶嵌成各种图案。有些则在器壁上手工雕刻龙头、牛头等图案,显得朴实而别致。

尼西汤堆一带土陶近来已有80多种,分为生活用具、宗教用具、工艺品3大类。其中生活用具有罐、锅、炉、壶、盆等30多种。宗教用品有香炉、酥油灯盏等20多种,工艺品有花瓶、烟灰缸等20多种。

汤堆出的陶器名扬国内外,是因为汤堆土质有特殊的黏性,汤堆陶制工艺为藏区土陶工艺之精品,均采用祖辈们传习下来的传统工艺和材料制作,做工精细、外观古朴厚重、粗犷大方、特色浓郁,有“现代古董”之誉,作品远销到国内许多大城市以及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和欧美市场,深受国内收藏家、外游客和商家的喜欢。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