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卷帘

本站原创 豆枕百科 2024-10-08 23:21:22 -
宋朝的卷帘

今天给各位分享宋朝的卷帘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珍珠倒卷帘的典故谁知道阿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珍珠倒卷帘的典故谁知道阿
  2. 关于卷帘的有意境的诗
  3. 为何卷帘人认为海棠依旧

[One]、珍珠倒卷帘的典故谁知道阿

〖One〗、珍珠倒卷帘的典故有一个是与大文豪苏东坡有关的。

〖Two〗、宋时有一县官,读书不求甚解,又好舞文弄墨。一日去郊游,见山涧流水潺潺,“诗兴”大发,高声吟哦:“泉泉泉泉泉泉泉……”一连七个泉字后,吟不出下文,急得额头渗出汗水,忽听声后有人吟道:“好似珍珠倒卷帘。”

〖Three〗、县官回头见此人器宇轩昂,似曾相识,脱口道:“此人莫非苏东坡?”那人答:“然然然然然然然。”县官羞得面红耳赤,赶紧溜了。

〖Four〗、苏轼(1037年1月8日,一说1036年12月19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Five〗、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比较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Six〗、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

〖Seven〗、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

[Two]、关于卷帘的有意境的诗

〖One〗、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Two〗、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Three〗、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Four〗、去年相送于余杭门外,大雪纷飞如同杨花。如今春天已尽,杨花飘絮似飞雪,却不见离人归来,怎能不叫人牵肠挂肚呢?

〖Five〗、卷起帘子举起杯,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好似那月光无限怜爱那双宿双栖的燕子,把它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画梁上的燕巢。

[Three]、为何卷帘人认为海棠依旧

〖One〗、“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出自宋朝诗人李清照的古诗作品《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Two〗、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Three〗、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宋朝的卷帘和珍珠倒卷帘的典故谁知道阿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上一篇:宋朝的史诗 下一篇:宋朝的吴越